與時並進的投資策略

與時並進的投資策略

 

懂得足球的製作,草坪的養植,球衣的縫製,是否就是懂得足球運動?當然不是。

就算懂得接球、傳球、進球,都不能令足球隊贏波。

 

同樣道理,知道公司的營運、產品、銷售、開發、會計等,是否就是懂得股票投資?

就算懂得股票、債券、貨幣的內容,都不能令投資贏錢。

 


 

好的管理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而策略就是當中的手段。

好的管理是有計劃、可執行、可持續的。依靠個人感覺及運氣的,往往是隨機性、不可重複,各人有各人的反應。

這類依靠個人感覺的,好像揸大膽車一樣,風平浪靜的時候,可以自詡車神上身,無視法則,左穿右插,好不威風。好運的時候,像希臘亦可以贏歐洲國家杯,幾年內可以憑旺市致富。當中自知是不能持久的,便得些好意需回首。

這類投資取態是非常獨特、不可複製,見下圖最左手邊,成世人流流長,總有一劫。

 

 


 

很多人以巴菲特作招徠,跟巴菲特學投資,跟巴菲特借錢,跟巴菲特學選股等等,跟巴菲特投資沒有問題,跟巴菲特學投資便是藥石亂投。

 

跟巴菲特投資很簡單,抄足巴郡的投資便可:

 

https://www.gurufocus.com/guru/warren+buffett/stock-picks

 

Top Holdings:

 AAPL(25.96%) 

BAC(12.60%) 

KO(10.14%) 

WFC(8.89%) 

AXP(8.35%)

 

蘋果、美銀、可口可樂、富國、運通等股票,隨時都可以跟住買。但要學為何買,是要學為何買蘋果而不是Google,學為何是AE 而不是VISA 及 Master,這才是學,而不是跟。

 

香港有大量什麼價值投資,什麼跟巴菲特學選股的課程、書藉、視頻、文章,但筆者未見過當中有人能講出為何巴郡有25%的資產是持有蘋果。分析一些垃圾公司又PE 又周轉率又乜又物就好像頭頭是道,雄辯滔滔,但反而對老祖宗的主業可以完全沒研究。

 

其實這些人講的只是普通的財務分析、會計報表、經濟理論,夾硬扯上巴菲特為自己貼金,如果巴菲特呢個大名都唔夠照的話,就搬埋財務自由、食息退休、零成本、錢揾錢、收息股、爆升股、公司估值等等,總有一組詞語能夠吸引到善眾付香油錢。若果大家真是要學習這些普通學術知識,現時已經有一大堆免費網上課程,無論師資教材及內容都完勝那些口水talk。

 

又或者只要花幾百元,買本師祖的Security Analysis 或者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然後上網睇下巴菲特的致股東信件,已經是跟巴菲特學投資的最佳途徑。

 


 

筆者都好喜歡巴菲特,尤其是他轉學術為實務的能力,可惜他的做法是長期觀察浸淫等待,只有上咗岸的全職投資人士,才能長時間讀報觀察分析,才能夠捕捉這些機會。

 

我等散戶不是職業球員,只是工餘時間踢下衛生波,不能及不用學美斯一個扭十個,自己連釘鞋都冇,學識都用唔到。

所以筆者最敬佩John Bogle,他將高高在上的華爾街才俊拉回泥地上,用最簡單的指數投資策略回答了投資的三大問題

 

點解買(唔買) ?

幾時買(唔買)?

買幾多?

 

John Bogle 也是將投資理論化為實際,創建指數基金,低廉實用,及後啟發了ETF 的發展,令我等散戶有能力與專家及大型基金運用同樣的投資工具,大大拓展了投資的可能性。

 

ETF 是劃時代的投資工具,憑感覺或自命巴菲特信徒的選股天才,應該對ETF 不屑一顧。本站很少討論股票,筆者更甚少在講座、茶聚及文章中討論個股投資,原因是筆者的投資策略的最佳工具是ETF。

 

如果沒有John Bogle,ETF 不會有今時今日的發展。年尾一望,一眾ETF已經佔了筆者的一個投資戶口近六成資產。

 

 

 


 

John Bogle 及巴菲特都推薦buy and hold 股票基金或ETF, 月供盈富基金是此類投資策略的實踐。

 

這類簡單策略已能滿足三大問題:

點解買(唔買) ?

幾時買(唔買)?

買幾多?

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適不適合我?

 

正常人會說,賺錢也有適合不適合的嗎?只要有錢賺就去做,是戰後百廢待興或走難來港的嬰兒潮人們的想法。但是,對新世代人士來說,個人化及適切性更為重要。因而引伸出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認識自己投資心理等問題,甚至是以「適不適合我?」為投資首先考慮的問題,然後才考慮點解買?幾時買?買幾多?

 

 

此圖是筆者今年最滿意的一張圖,完全原創自製

 

上圖最右邊是集投資策略大成的投資者,亦是最先進的做法。身處左邊的人對於身處右邊的人往往存有代溝,左邊的往往不明白及不認同右邊的:憑個人能力的會認為學術理論是沒有用的;飽讀詩書的專業基金經理會認為ETF 是市井的低等投資;而月供股票基金buy&hold 佛系食息的,會認為TAA 計來計去是庸人自擾。

 


 

時代不斷地發展,新投資策略的出現是為了處理以往的問題,同時亦是滿足當代的需要。

 

以往靠個人感覺、小道消息、全職投入、業務分析、低廉分散、長揸存股,是可行的,就如幾十年前的獅子山精神亦是可行的。

但將來呢?美食天堂、購物天堂甚至一國兩制能夠永久不變嗎?新的世代就需要新的準備及策略,正如智慧老人倪匡所說:「人類的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所以年輕時要的高回報,退休時需要的低波幅,不是buy&hold 策略能夠對應。以風險為主戰術性資產配置,正正就是應對將來所需的投資策略。

 

 

 

 

 

Image from newsroom.unsw.edu.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