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投資衍生工具是「永無贏家之戰」

單一投資衍生工具是「永無贏家之戰」

 

近十年港交所的每日成交金額,很多時衍生工具交易佔了一大比重(見此)。

 

衍生工具的本質是零和遊戲,有人賺就有人蝕,中間還有港交所、發行商、證券行等中間人收取一大堆交易費用。如果考慮回報,普通投資者單買衍生工具的平均回報肯定低於零,情況就如賭馬、賭波及六合彩。如果考慮波幅,衍生工具的波幅是背後的投資物的波幅乘以槓桿比率,例如恒指認股證的槓桿比率是10倍的話,那麼該認股證的波幅便是恒指波幅的10倍。

 

衍生工具既然是賺對手的錢,或是蝕錢給對手,那麼對手是誰?是隔離屋的揸住幾層樓的師奶?有全職經紀顧問幫手操盤的富豪?寫衍生工具財經書及開班授徒的專家大師?銀行投資部門專門做交易的CFA及PhD?跨國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及會計師?對沖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還是好像AlphaGO一樣的頂尖人工智能程式?

 

如果沒有投資於衍生工具的把握(edge),普通投資者投資於衍生工具等同於做慈善,增加政府稅收,與及支持證券行業從業員出糧。可以說,整個衍生工具的市場,是沒有自然增長,像賽馬彩池及賭場賭局,只會被中間人取走交易費用,零和遊戲內所有的投資者平均回報只會是負數。

 

 

對沖基金及銀行投資部門進行衍生工具投資時沒有投資把握嗎?肯定不是,他們的收入源於他們的投資回報。但是,於《How to lose money in derivatives 》一文,作者們歸納了對沖基金及銀行投資部門投資於衍生工具而虧損的原因,主要是槓桿過度及投資不夠分散,波幅太高。高槓桿後以為「平均回報」非常高,但其實「本金增長率」是負數,出現投資盲點。此論文亦有凱利準則的討論,全文約60頁,列舉了很多對沖基金及銀行投資部門的投資失敗例子

 

 

對沖基金及銀行投資部門已經如此,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單一投資衍生工具基本上是「永無贏家之戰」,取勝之法只有「及早離去」。

 

 

 

 

雖然運用衍生工具去單打獨鬥及刀仔鋸大樹是不可取,但衍生工具有「對沖」特性,結合正股之後,可以付出少少金額、降低少少回報而令整體資產的波幅大幅下降

 

下篇文章會談談正股結合衍生工具,如何降低波幅,以滿足「年歲波幅」「半凱利」

 

 

 

延伸閱讀:

 

How JPMorgan Lost $17.5 Billion

 

中信泰富 186億港元巨虧內幕全揭秘 <– 咁大間公司無人識計數?自己唔識計數又唔搵外援?

 

燃油對沖國泰又輸85億  <–  油價升又無得賺,油價跌又無得賺,唔知沖左啲乜野,今時今日連藍籌身份都沖走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