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新聞#30 – 預設投資一週年回顧分析#2

積金新聞#30 – 預設投資一週年回顧分析#2

 

 

接#1

 

 

海通國際投資經理有限公司:海通MPF退休金

 

 

海通的成份基金一向是T類成份基金有較低收費,而A類則較高收費,不過對於兩隻預設投資基金的收費按理應該是一樣的。但是,核心累積基金T類的一年回報高於A類,見下圖。情況明顯與安聯一樣,可能是A類於2017年4月沒有資金流入,或可能是A類於2017年4月沒有將資金去到投資經理手上去進行投資,令核心累積基金T類與A類於2017年4月出現回報差異,導致一年累計回報亦有差異,「初期效應」非常明顯。

 

與安聯一樣,海通沒有於基金概覽解釋此差異。

 

更奇怪的是海通的65歲後基金沒有此差異,何以只是核心累積基金出現差異?

 

海通核心累積基金

取自trustnet.hk

 

取自基金概覽

 

 

海通65歲後基金

 

取自trustnet.hk

 

 


 

東亞聯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東亞(強積金)行業計劃、東亞(強積金)集成信託計劃、東亞(強積金)享惠計劃

 

東亞三個強積金計劃各只有一個基金類別,從東亞三個計劃的回報模式看來,沒有出現像安聯及海通的「初期效應」情況。但是東亞三個計劃的核心累積基金回報持續地是享惠高於集成信託高於行業出現此現象的最大可能是收費不同

 

 

東亞核心累積基金

取自trustnet.hk

 

 

東亞65歲後基金

 

取自trustnet.hk

 

 

 

預設投資的0.95%收費理應是一致的,唯有可能是於0.95%收費之內,0.2%的實報實銷(經常性實付開支)開支於各基金有差異,即可能是享惠實報實銷較少、行業實報實銷較多,導致回報出現差異。

 

不過,以實報實銷差異去解釋又有問題,如果是實報實銷的話,較高資產值的行業計劃(見下表),理應每一基金單位攤銷較少;而享惠的資產值較低,每一基金單位應攤銷較多。但這與事實回報狀況剛好相反。

 

同樣,東亞的65歲後基金又不像核心累積基金,東亞的65歲後基金於享惠行業的回報是高於集成信託

 

總之,用放大鏡去觀察東亞兩隻預設投資基金於三個計劃的回報差異,筆者是找不出一個統一原因,只有想出不同收費這個可能性去解釋。

 

 

取自積金局基金表現平台

 


 

滙豐投資基金(香港)有限公司:滙豐強積金智選計劃、滙豐強積金自選計劃、恒生強積金智選計劃、恒生強積金自選計劃

 

滙豐的核心累積基金及65歲後基金,算是最正常最合理,因為於滙豐及恒生的智選及自選4個計劃內的回報基本上是一樣,有一大原因是滙豐的預設投資基金不是於2017年4月新設,而是用舊有成份基金改名改投資方向及改收費而成。

 

由於已有一堆資產,所以滙豐預設投資推出後的新供款,只佔已有資產的一少部分,不像其他計劃於2017年4、5月預設投資初期,基金價格受新供款的影響,而出現「初期效應」。

 

 

 

滙豐核心累積基金

取自trustnet.hk

 

 

 

滙豐的兩隻預設投資基金的回報稍高於「參考投資組合」(見#1)。所以,滙豐的預設投資基金是一個很好的比較基準。

 

 

 


 

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銀保誠簡易強積金計劃

 

中銀保誠簡易是自己做投資經理,與中銀保誠我的強積金外判施羅德不同。中銀保誠簡易的核心累積基金回報高於「參考投資組合」,但65歲後基金的回報則低於「參考投資組合」。如果與滙豐的預設投資基金作拍跳比較(見下),中銀保誠與滙豐相差不遠,差異應該在於債券表現,由於滙豐的環球債券投資表現一向較好,令滙豐的65歲後基金表現比中銀保誠簡易的較佳。

 

 

中銀保誠核心累積基金及65歲後基金

 

取自trustnet.hk

 

 


 

富達基金 (香港)有限公司:富達退休集成信託

 

富達的兩隻預設投資基金表現中規中距,回報比「參考投資組合」差少少。「參考投資組合」的編制沒有說明有否減去0.95%的基金收費,如果「參考投資組合」是沒有減去基金收費的話,富達的兩隻預設投資基金表現其實與「參考投資組合」一樣,下圖是富達與滙豐的拍跳。

 

 

富達核心累積基金及65歲後基金

取自trustnet.hk

 


 

信安資金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信安強積金—明智之選、信安強積金—易富之選、信安強積金計劃600系列、信安強積金計劃800系列

 

信安核心累積基金

 

取自trustnet.hk

 

 

信安65歲後基金

取自trustnet.hk

 

 

信安的兩隻預設投資基金普遍出現「回報/波幅」較低的情況(見#1 預設投資回報波幅圖)。其中明智及易富兩個計劃都像安聯A類一樣,出現首月沒有基金價格變化的情況(「初期效應」)。筆者同樣是猜想一是未收到供款,一是收到供款但未有轉去投資經理去進行投資。但600系列、800系列則沒有此情況,首月的基金價格變化與滙豐的模式一樣。

 

另外,信安明智及易富的兩隻預設投資基金回報,普遍低於600系列、800系列,撇除「初期效應」之外,明智及易富於其他11個月份的累計回報都低於600系列、800系列,但波幅又相同,筆者懷疑與東亞一樣,同一營辦人下不同計劃於預設投資基金的「收費模式」可能不一樣

 

 


 

 

各位睇到呢度,應該會好像筆者的感覺一樣,覺得好煩好亂好攰。咁新咁統一嘅預設投資基金,用放大鏡可以睇到咁多不知名的差異,例如「初期效應」及「收費模式」,其他成份基金更難以想像。

 

大家亦可以從上圖的2017年4、5月基金回報表現,觀察到同一營辦人或受託人對旗下不同計劃都有不同處理方式,因而導致出現不同的一年累計回報。雖然預設投資初期的供款很少,2017年4、5月基金回報的實際影響不大,但見微知著,在這個預設投資初期的清純時期,更能突顯受託人及投資經理對於計劃成員的供款的處理,從「初期效應」看來,計劃成員的供款可能不是立即轉到投資經理手中,而是可能累積了一段時間才離開頂層的成份基金;從「收費模式」看來,0.95%的預設投資收費可能不是一樣,尤其當中0.2%的經常性開支,各基金的差異都頗明顯,希望各計劃都公開詳細的經審計後的年度報告(見此),令計劃成員可以仔細了解一下基金開支的明細。

 

先抖一抖,之後繼續睇埋其餘計劃,仲有更多古靈精怪的差異。

 

 

 

下文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