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新聞#16-積金局的計劃成員累算權益統計分析

積金新聞#16-積金局的計劃成員累算權益統計分析

 

 

積金局於2017年9月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分析了一些現有的計劃成員戶口概況,以下抽取一些細項與大家咀嚼一下。

 

 

戶口

 

按積金局的調查,強積金合計有923萬個戶口(供款+個人),比全香港人口還要多,留意一個人可以擁有多於一個戶口。按供款人頭278.2萬人計,387萬個供款帳戶,即數字上平均每一供款人有(387/278.2=) 1.39個供款戶口,而實際(見下圖)是80%的供款人只有一個供款戶口,其餘20%供款人有多於一個供款戶口,都幾多人有part time job。

 

 

 

 

 

個人帳戶有536萬個,其中包括了108.8萬個沒有供款戶口,所以數字上在職供款人平均有((536-108.8)/278.2=)  1.5個個人戶口。而實際是57.5%的人有一個個人戶口,其餘43%的人有多於一個個人戶口。

 

 

 

 

如果按《積金大反擊》的說法,每人最多可以有三個戶口。粗略估算20%的人有三個以上戶口(供款+個人),他們或有需要整合一下強積金帳戶

 

 

 

自願性供款

 

 

自願性供款方面,有超過10%的僱員有僱主幫他們供款,供款金額亦佔整體的12%,自願性供款不容忽視。

 

特別自願性供款於2016開始下跌,實際情況要觀望多一兩年。

 

 

 

個人戶口的金額佔了整體的超過43%,轉移到自己心儀的計劃有很大市場。像手機寬頻上網的供應商競爭情況,將會於強積金出現。

 

 

 

累算權益

 

「計劃成員累算權益統計分析」內的累算權益沒有將同一人的權益綜合起來,使計劃成員人數太多(419萬人),在分母數字太大之下,令每名計劃成員的強積金帳戶計算出來的平均累積只有$154,000,結果偏低。但是,如果按統計摘要的278.2萬人計,平均累算權益應為$154,000 x 419/278.2 = $231,941。

 

另外,如果按摘要的2.8%年均回報及假設4%的工資增長,反向計算(見下表)得出打工仔平均人工為$13,147,經歷16年來的「累算權益/月薪」比例為231,941/13,147=17.6倍,比起《積金大反擊》第99頁的27倍比例為低。

 

 

 

可幸2017年的旺市拉高了年均回報至4%,如果按4%年均回報及上述月薪,供款到2045年的累算權益為221.4萬元,當年的月薪將會增長至$41,000,「累算權益/月薪」比例為221.4/4.1 = 54倍,比起《積金大反擊》第99頁的167倍退休比例為低,只有三分之一

 

如此推論,正常2001年入職的打工仔,按一般的4%年均回報及4%月薪增長,到2045年四十五年後退休時的強積金總額,只佔167倍退休金/月薪比例的三分之一。

 

假如退休資產需要有167倍比例(167*$41,000 =) $6,847,000,按「4%法則」首年單月可開支$6,847,000 x 4% /12 = $22,823 ,即退休前月薪的57%($22,823/$41,000)。

 

但如果退休資產只有強積金的221.4萬元,按「4%法則」首年單月可開支只有$2,214,000 x 4% /12 = $7,380,即只有退休前月薪的18%($7,380/$41,000),應該不能夠單靠強積金退休。如果仍然希望維持以$22,823單月(27萬元一年)作為開支,221.4萬元強積金儲蓄加上通脹,6至8年內便用完強積金,亦即是《積金大反擊》第14頁所顯示的情況。

 

 

2001年新入職(現約35歲)的打工仔,如果你的「退休金/月薪」比例為低於27倍,便要急起直追。進取做法是加大退休儲蓄,同時改善投資策略,提升強積金及退休儲蓄的回報;保守做法是延長退休年歲,或者降低退休後開支。

 

 

本文簡單結論:

 

如果強積金按過往十六年的表現繼續下去,第一代全期向強積金供款的打工仔(即2001年新入職的),強積金只能佔所需退休金(即167倍月薪)的三分之一。

 

 

 

 

 

積金局的計劃成員累算權益統計

 

http://www.mpfa.org.hk/tch/information_centre/statistics/MPF_Statistical_Report/files/Statistical_Analysis_of_Accrued_Benefits_Held_by_Scheme_Members_2017-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