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界的收購

基金界的收購

 

基金公司與其他基金公司之間的收購合併時有出現,近期Invesco收購Guggenheim的 ETF系列,便是一宗較大規模的收購合併交易(見此)。

 

Guggenheim的ETF系列內的基金類型,除了一些大路九宮格(即增長與價值、大與小市值分類),與及按行業按地區之外,Guggenheim還有兩類較特別的ETF。

 

第一特別是用equal weight的RSP,一般ETF所追蹤的指數按市值去計算持股比例,例如恒指內50隻股票有不同持股比例,大市值的公司佔較多持股,例如騰訊滙豐會各佔近10%;但equal weight的ETF則平均持有50隻股票,每隻2%,沒有大細超。美國市已經有大量equal weight ETF,Guggenheim的RSP特別之處不在於equal weight,而是在於它市值大,計有150億美元資產值,佔是次Guggenheim賣出所有ETF合計資產值300億美元的一半。

 

 

From etf.com

 

第二特別之處,是Guggenheim的BulletShares系列,即目標年期債券。例如Guggenheim BulletShares 2020 Corporate Bond ETF(BSCK),它的持有物大多是2020年到期的投資級別公司債券。投資者可按自己的部署,持有不同到期年期的債券ETF,自製Bond Ladder之餘,又可自行控制Duration,應付息口變化。

 

Invesco收購Guggenheim的 ETF系列的作價為12億美元, ETF系列的總資產值是300億美元。Guggenheim ETF的基金收費大約每年0.32%,即是一年收取300億美元x0.32%=0.96億美元,將收購價12億美元除以每年收費0.96億美元等於12.5年(本文稱之為「價收比」)。

 

鏡頭轉回香港,近幾年強積金都有收購合併,可以看看這些本土交易的「價收比」,與Invesco的收購比較一下。例如於2015年宏利作價31.2億港元(4億美元)收購渣打的強積金,時值200億港元,按渣打強積金的1.7%基金開支比例得出一年收費為(200億港元x1.7%=)3.4億港元,「價收比」為31.2/3.4=9.2年。

 

又例如於2014年,信安以26億港元收購AXA安盛的160億港元強積金,以1.6%基金開支計,每年收160×1.6%= 2.56億港元,「價收比」為26/2.56=10.2年。

 

但永明收購富衛施羅德則沒有公布作價。

 

 

Invesco收購Guggenheim的12.5年「價收比」,明顯比強積金的9年、10年「價收比」為高,即Invesco的作價較高,同時指出Guggenheim的ETF未來的盈利能力高於強積金行內沒有增長動力的計劃,而且市場內像Guggenheim同樣規模的併購較少,所以Guggenheim可以吊高嚟賣。

 

強積金的計劃及基金要有新的增長,提高自身的「價收比」,除了提升基金回報及降低成本之外,如何吸納市民的游資,亦是一個重要方向。2018年財政預算提出自願性供款提供扣稅,可以吸引將近退休人士將退休資產撥入強積金扣稅;但如果已獲扣稅的強積金自願供款會撥入強制供款戶口,到退休才可提取的話,年輕人便要仔細考慮資金的流動性(資金被鎖死幾十年至退休),才考慮作此扣稅安排,只怕因少失大。

 

 

 

 

後記:

 

一般將資產定價(valuation)的方法,可分為三個面向:過去現在將來

「過去」的方法例如是原價減折舊,或材料人手成本利潤累加,多數用於機械設備或產品製造;

「現在」的方法例如有同類資產的市場價,好像肉類蔬菜、股樓金匯,甚至乎是上述的「價收比」方法,但此「價收比」未必能完全反映資產未來的盈利能力;

所以有「將來」的方法,例如DCF收益折現及風險的量化,債券及衍生工具等投資物多按此方法定價。

 

 

Image from lexi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