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的思想整理

對投資的思想整理

 

自從寫《積金大反擊》MPFDIY 的文章以來,不斷對投資對行觀察、研究、思考、實踐、檢討、調整,近期打算將過程整理一下,以助下一步的進展。

 

 

人為什麼要投資?

投資是經濟活動,是資源的調配,是期望將來的擁有比現時的多,而多出的部份就是回報,所以投資的目的是希望擁有得更多。而人為什麼希望擁有得更多,當然是希望將來的我比現在的我更好。那麼什麼是「我的好」呢?再細拆,什麼是「我」,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好」

 

 

什麼是「我」?

 

什麼是「我」涉及know thyself (認識自己) 的處理,即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處理。投資過程中是一個在現世實踐上認識自己的最佳過程,因為在投資的過程中,經常不斷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判斷,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情緒,懷疑自己的理性,令懷疑成為「know thyself」的手段。所以沒有進行投資,與及沒有在投資中懷疑自己,並且從懷疑中更加認識自己的人,其實缺乏了處理什麼是「我」的處理。

 

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令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華仔令梁詠琪用投資(打麻將) 去認識自己,投資中的自己是最赤裸裸的,最沉潛的,最 inner self 的,是平常不容易被發現的自己,亦是只有自己才能認識的自己。因為箇中涉及的感受、情緒、能力、理性,是全人的運用及對抗,從自我的對抗中,突出整全的自己,然後是把握住,忍耐住、穩固住、了解住、融和住,身心靈的交流及交戰,過去、現在、將來的自己之間的物質與心靈全方位思考,借助投資這項金融活動中呈現出來。

 

科學的思考是自身之外的,文學的創作是虛幻的,只有投資這樣既現實又自身之內的活動,才能既是心靈之所往,又是經驗之所得。這個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的交集之處,亦即是理想及現實的重疊,正是認識自己的最佳之處,這處亦是「我」經常真實地呈現的地方。

 

大家可以再一次看看《嚦咕嚦咕新年財》,看看劇中各人如何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

 

如果大家過去只從投資中增長了金錢,而沒有從中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便像飲紅酒只吸收酒精及水,沒有品嚐單寧及香味一樣。

 

 

 

 

 

 

什麼是「我的」?

 

我的筷子何時對自己有所意義?當然只有我運用它,與它建立交流及關係的時候,即是食飯的時候,亦即是自己透過我的筷子與身體交流。

 

我的書何時對自己有所意義?當然亦是只有我運用它,與它所記載的文字及文字對我呈現出來的意義進行交流,即是閱讀的時候,是自己透過我的書與心靈交流。

 

我的投資何時對自己有所意義?拿出來變食物變房產的時候?只從食飯及物質上看待投資的話,就會令強積金與自己之間有幾十年時間失去意義。但是,當投資作為媒介令自己與自己交流,投資便會於自己身心靈上同時立體呈現出意義來。「我的」便會得到擴展,金錢不再是身外物,而是以「我的錢」形態存在着,金錢不只是物質上及客體上的意義,更是自我感受及認識的介面。

 

不知大家有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這個古老的文字介面,是自我感受及認識的介面,近年好像已被FB 及IG 等新媒體所取代。但其實FB 及IG 大多是造給其他人睇我,但日記大多是不希望被他人睇的,「我的錢」亦像日記一樣。

 

偉人的墓碑是綜合了他一生的日記,下圖的教書佬是筆者的偶像(見此):

 

 

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

 

 

 

 

什麼是「好」?

 

之前文章所提及的投資大師如Ray DalioJames Simons ,他們得着最多的投資,往往是蝕大錢的投資,這些投資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令Ray Dalio 由第二代投資者變成第四代投資者,James Simons 由象牙塔學者變成銅臭基金經理。

 

金錢投資與「好」是對立的嗎?如果真善美自由等等是「好」,那麼金錢能帶出自由嗎?自由是天賦的,是毫無代價的,是經濟學上的free goods ,是不稀缺的,亦是不用付代價便隨手可得的。所以,大家想想用金錢來換的所謂財務自由,其實是指什麼?只不過是指收入及開支的另類平衡罷了,其實與自由沾不上邊際,是一個玩弄語言文字,混淆概念與對象,指鹿為馬的例子。

 

如果投資與自由無關,那麼究竟是與那些「好」有關呢?與真有關?與善有關?與美有關?

 

筆者於上段提出的自身反醒、爭扎、對抗、調和,由外到內再到返外,正正是投資於人生的「好」的呈現,亦是know thyself 。真正經歷過投資是什麼一回事的人,一定會有相同的體味。「好」的結果不是「好」本身,「投資」的賺蝕結果亦不是「投資」本身。

 

投資是令將來的自己擁有更多,而好的投資是令將來的自己擁有更好的自己,是身心靈全人的自己,這才是對自己有意義的投資。金錢的增減只是介面,是投資的副產品而已。

 

 

 

 

Image from youcouldsave.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