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內的港股基金與港股指數基金

強積金內的港股基金與港股指數基金

 

指數型基金與主動型基金誰好誰差是長年的話題。

 

指數型基金是指投資經理以指數為投資目標,是最常見的systematic 系統性投資的類型,而最常見的指數是以市值為持股比例的指數,例如恒生指標及標普500 指數。

 

主動型基金是指投資經理以自己的判斷為投資目標,即是discretionary 主觀性投資的類型,投資回報好壞主要決定於投資經理的能力,眼光與及運氣。

 

以往多年,強積金內的主動型港股基金的表現,都比起港股指數基金較差。不過近年來主動型基金的表現,有回升的跡象。

 

以下資料取自積金局的「強積金基金平台」,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

 

大家先看看過去一年的港股基金表現,見下表,排頭的是海通、宏利退休(即是舊有的安聯,不是宏利環球精選) 及萬全。

然後是一串指數基金,中間夾雜了友邦及永明彩虹。

 

一年期回報包尾的是東亞、BCT 及宏利環球精選。

 

 

 

 

一年的好壞並不足以判斷各方的好壞,於是我們可以看看5年期的表現,由2017至2022年,這5年包含了不少香港的大事 (可能是香港歷史最重要的幾年), 又有肺炎及股市的大上大落,見下表:

 

 

 

5年期的回報以海通、永明、宏利退休(即安聯) 較好,一眾指數基金排中下游,而包尾的是友邦。

 

值得一看,5年期回報表上處於中間位置的是永明彩虹,5年間年均回報是0.01%,即是代表以中間值來說,過往5年強積金的港股基金是沒有回報,食穀種。

 

 

 

 

 

 

上表是10年期回報,表內最上方的幾隻指數基金是成立少於10年,可以不理。所以,表內最好回報表現的是海通、永明、中銀保誠的我的強積金

 

指數基金於10年期的回報表內又是排中下游,而包尾的有東亞、友邦及信安。可幸10年期的年均回報,最差的都有+2.73% ,是正數。

 

排第一的海通香港特區基金10年期的年均回報有8%,包尾的東亞(行業計劃)香港股票基金的年均回報為2.73% ,即年均回報相差8-2.73 = 5.27% ,10年期累計回報相差 (1.0527^10-1 =) 67%。

 

 

 

 

綜合以上各個時段的表現,主動型的港股基金的回報表現出現兩極化,包攬表內最好及最差,明顯是基金經理的功力及運氣的高低所至。

 

至於指數基金,現時港股指數基金所追踪的指數有3個,分別為恒生指數,中證香港100 與及富時香港指數。最多指數基金選用的指數是恒指,雖然三者於各年期都有不同的好壞表現,但整體來說,三者的回報表現都是差不多。

 

指數基金位於中下游的原因,筆者認為都應該是那些權重較大的大型股票,尤其ATM (阿里、騰訊、美團) 等不斷面對政策風險,韭菜的模板;而大型銀行的業務已發展到樽頸,加上中港樓市呆滯令房地產股下跌等等。

 

明顯是中港經濟的增長期已過,愈大規模公司愈受政府壓抑,所以按市值而選股的指數基金,有機會被主動型選股的基金所打敗。如果未來還是受政策所壓抑,一眾恒指成份股都不復光輝,未來10年的回報亦不會比過往10年為好

 

 

 

小結

 

這些筆者的個人口水見解,其實不值一哂。因為無論個人眼光有多獨到,都比不上有系統有計劃地執行投資策略。

 

習慣憑感覺選擇基金的人,看見時好時差的港股基金,會茫無頭緒;但如果是運用投資策略如動力投資的人,只要將所有股票基金都納入策略的考慮,策略便會自動指示如何調配資產,如何是持有港股基金的時間,根本不需要對未來估估下,像經濟/金融/財務/會計專家上身般,分析這樣、計算那樣,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