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禁區#2 – 窮得只剩下錢

退休理財禁區#2 – 窮得只剩下錢

 

 

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坐監的時候,他的兒子陳致中帶了一本書給他,書名叫《窮得只剩下錢》,此書的內容大意是人生不應為着金錢而放棄一切更有價值的東西。

 

同樣,退休理財不應只着眼金錢、強積金、股票、債券、樓房、生意等有形資產,退休理財亦包括一些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以下按「2018書單」《The 100-year life》一書,討論一下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生無形資產:健康友誼家人知識

 

與有形資產一樣,無形資產是會出現折舊的,健康就是一個好例子,退休後不理健康的話,它便會衰退得十分快速。

 

無形資產並不能完全由有形資產所取代,例如為身體買多少保險保障,出事時縱使有金錢賠償,都不及健康的身體重要。如果失去了有形資產,一日未死一日都有機會賺回來;但失去了無形資產便有可能一去不回。

 

有形資產有其市場價值,但無形資產沒有,誰人能為真正的友誼定價?而且有形資產的權責可以從一人轉移到另一人士,無形資產是伴隨一生。

 

友誼是陪你成長的朋友,名聲是一生的標籤,都需要退休人士投資及付出,亦要跟進及學習。退休不是等死,亦不是一切事情的終結。當有形資產於人生的重要性漸漸退場後,無形資產便發揮出它的生命力及存在性質。

 

管理有形資產是要依靠知識,而知識亦是一項無形資產,知識能用錢買進腦袋嗎?所以有云:「先求知,再投資」。現時官方(見此)及坊間(見此)已經有大量資訊,關鍵是有沒有learning by doing,識計數的有沒有真的落手計算?還是離遠望見便以為自己已經知道。

 

跨代貧窮是社會問題,跨代富足又是否大家所想?除了有形資產作為遺產而傳遞,無形資產又能否留芳百世?有說外國的遺產稅太高,富豪們為了規避遺產稅而成立家族慈善基金,那麼畢菲特捐錢去比爾蓋茲的慈善基金做什麼?是否由個人金錢的有形資產轉變成社會風氣的無形資產?大開風氣之先?

 

資產背後的控制者是人,而人性主宰了該資產的運用,人生總有幾回會問自己:「我是誰?」「我來做什麼?」,為了預備不要於退休時窮得只剩下錢,教育自己成為什麼人,或是按什麼行事為人,亦是退休人士重要的無形資產。

 

本文內容是老生常談,就是因為健康、友誼、伴侶、知識等等無形資產是人生必需,比起金錢尤甚。公元前44年左右,羅馬由共和走進獨裁,在凱撒成為獨裁者代名詞的動盪時代,當時一位政治家叫Cicero(西塞羅),寫下了一篇《論老年》(De Senectute),討論了年老退休人士如何將無形資產進行開拓及創新,如何對外自處於紛亂無常的世事政治,與及對內面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香港的嬰兒潮人士開始其退休生活,享受盡香港繁榮的他們,大多擁有充裕的有形資產,但如果無形資產於年青時未有培養的話,現時反而嚴重缺乏。年老才突然醒覺「我是誰?」「我來做什麼?」,退休時才急急重視健康、友誼、伴侶、知識。如果急急亂找友誼愛情去填塞人生空白,便會製造家庭悲劇(見此);如果親情只能展現於為下一代供首期,正正亦是窮得只剩下錢的具體表現。

 

有形資產的問題是多與少,而無形資產的問題是優與劣。培養優質的無形資產,是建立人生價值的重要一環,退休時才起步建立已經太遲,正如不要65歲時才學習管理強積金一樣。

 

 

 

 

生活,是有形的;生命,是無形的。

 

 

 

退休理財禁區#1 – 沽期權收息

 

下文有伴侶與長壽投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