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禁區#1 – 沽期權收息

退休理財禁區#1 – 沽期權收息

 

 

「收息」一詞經常被人拿來亂用,因為「收息」帶給人穩陣的感覺。於是一眾期權財演大師,慣用「收息」來淡化沽出期權收取期權金一方的風險,見下:

 

退休後 ELN只掛高息股

教你用期權Short Put投資內銀股

善用期權策略 穩袋期權金 倘大市現調整須接貨

 

 

衍生工具的功能之一是風險交換(見前文),收取期權金一方的投資者,就要承受價格波幅的風險。所以,如果退休人士是以投資衍生工具的收入去支持退休生活費,就要看看此衍生工具的風險是否自己能夠承受。

 

本站MPFDIY.com提出了運用按月波幅去衡量最大單年跌幅(見此)及年歲波幅(見此),退休人士(60歲至100歲的中位數為80歲)可承受的按月波幅大約是2%。

 

按下圖,得出恒指的按年波幅為23%,按月波幅便是23%/12^0.5 = 6.7%,所以單一買恒指ETF(如盈富基金)已經要承受按月波幅6.7%,比起退休人士可承受的2%為高。退休人士只可將30%資金買恒指,70%資金放於現金,整體按月波幅才能下降至為30% x 6.7% + 70% x 0% = 2%。

 

 

https://www.gswarrants.com.hk/cgi/warrant/active_iv_warrant.cgi

 

 

 

https://www.hkex.com.hk/chi/sorc/options/statistics_hv_iv_c.aspx?ucode=02800

 

 

 

如果退休人士想以期權代替正股,波幅便會更高,一來期權有槓桿(見下圖),二來期權的市場價格受到期日、流通性及價位間距等影響,波幅比槓桿下的正股更甚。

 

 

 

https://www.hkex.com.hk/chi/sorc/options/stock_options_search_c.aspx

 

 

在10倍槓桿下,恒指ETF期權的按月波幅為10 x 6.7% = 67%以上,若果退休人士可承受的按月波幅是2%的話,恒指ETF期權只能佔資金的3%(3% 期權x 67%期權波幅 + 97%現金 x 0%現金波幅 = 2%整體波幅),其餘97%的資金要放於現金。可是,此3%/97%的資產分配比例,會有那位退休人士願意去執行呢?

 

要知恒指已是分散了波幅的一籃子股票,其他單一個別股票,大多比恒指有更高波幅。退休人士要玩個別股票期權渡日的話,最多只能運用資金的1%至2%,其餘的資金要放入現金去降低波幅。

 

玩得期權的就是賭仔性格,要賭仔將98%資金要放入現金,只用2%去賭,與不賭沒分別,對於賭仔來說了無生趣。

 

但如果你不是賭仔性格,如果2018年恒指輸15%已經是世界末日的話(15%單年最大跌幅只等於按月波幅的1.5%至3%),就不要受「收息」引誘,而去沽期權或買ELN,自尋短見。

 

 

 

近月有一單小新聞,就是美國有一蚊型資產管理公司於2018年11月16日,因天然氣期貨突然出現高波幅,蝕光其客戶的錢而執笠。公司老闆James Cordier在執笠前還拍了一段片,又寫了電郵叫自己客戶留定金錢預定被證券行叫補錢接貨。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naturalgas-fund/update-2-optionsellerscom-investors-hit-by-natgas-swings-intl-fcstone-idUSL2N1XU1BP

 

 

諷刺的是公司老闆James Cordier剛於出事之前一個月(2018年10月),於Seeking Alpha出文章(見此),文章叫人玩期權要分散不同行業,又要持有50%現金。文章底下有其他人於出事後留言說:He should have taken his own advice。知易行難,前文Planner-Doer Model 又一實例。

 

 

筆者不是以幸災樂禍,站於「本人並沒持有該投資物」這種不敗高地去睥睨他人。筆者都有做沽期權收期權金這類投資活動,反而要自己問自己:「為什麼出事是他人,而不是自己?」(賽後檢討見下面延伸資料

 

 

控制投資風險真是顫顫驚驚,尤其是退休資產,要頂得住一個又一個的風浪,才能安享晚年。 沽期權收息是後生仔玩意,是老友記退休理財禁區之一。企岸邊睇人玩浪是可以的,千萬千萬不要落水濕身,一個浪打埋黎神仙難救。

 

 

 

 

 

下文續

 

 

延伸閱讀:

 

Everybody’s Doing it: Short Volatility Strategies and Shadow Financial Insurers

 

 

 

延伸資料:

 

檢討James Cordier的失敗,他應該是幫客戶沽天然氣期貨波幅認購期權(short call option),天然氣期貨波幅唔升就期權金袋袋平,一大升就大鑊鳥。

 

下圖是天然氣期貨的近5年波幅,5年來於20%至70%左右來回,2018年11月的波幅數字突然暴升至120%,即刻爆煲,看來很突殊:

 

 

 

 

其實拉長數據,於過去24年,已經出現有6次波幅高於100%,即平均4年一遇:

 

 

https://vlab.stern.nyu.edu/analysis/VOL.NATGAS:COM-R.GJR-GARCH

 

 

即是說,All-in或槓桿沽出此波幅認購期權而收息的,平均4年輸光一次。

 

 

 

不只商品,2018年S&P500 的波幅指數VIX大幅上升,沽VIX 而被秒殺的有成隻XIV ETF

 

總之,有人討厭波幅而付期權金去降低波幅,接收此期權金的人便是包攬這些波幅。當波幅的極端一但出現(其實機率低的事都是必然會出現的),all-in或槓桿的即死。這亦是做all-in或槓桿之前,要考慮「凱利準則」及最大單年跌幅(見此)的原因。識計數都死,唔識計數千祈唔好惦。

 

 

 

 

Image from rapid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