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資產配置#1-選擇 vs 配置

強積金資產配置#1-選擇 vs 配置

 

本文開始一個新系列,叫強積金資產配置。由於《積金大反擊》已絕版多時,圖書館又經常關閉,大家當中有新來的,會不知道本站做什麼;而且即使是有看書的,亦可能已忘記得一干二淨。全世界的經濟周期,現在2020年7月似乎是從新起頭的時刻,我們就在這新時代開始的年頭,好好管理自己的強積金。

 

香港大眾在處理投資時,大多只用「選擇」來作為投資哲學,大眾傳媒及本地投資書籍,就大多指導大家如何「選擇」,例如今天什麼選股票,甲股及乙股怎樣揀,甚至是買賣價位怎樣定,好像只有「獨一」的東西才是值得「選擇」。

 

「選擇」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

 

下星期有新的及更好的股票出現,現在沒有多餘閒錢買入,那麼是否放棄某些現有的股票,去買入新的?是的話,買入多少?每一隻股票佔自己的投資資產多少?

 

每一次進行投資「選擇」,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改變現有的資產「配置」,去到新的「配置」狀態。大家以往只是著眼及迷戀於投資操作的「選擇」,而忽略了投資目的的「配置」。

 

迷戀操作只會增加交易次數,浪費交易成本,受益的不是自己,而是提供資訊的傳媒,提供交易的中間人,提供tips 及課程的專家。時時刻刻望實股票報價,然後就心大心細諗下買不買,賣不賣,止不止蝕,放不放賺一點?

 

日日為了「選擇」這個means 手段而勞碌愁煩,為何不著眼於ends 目標的「配置」

 

大家一想起資產配置,是否即刻湧起股債比例這個念頭?其實這個念頭的出現,亦是「選擇」這陰魂於你的腦內不散。

 

投資世界有付出才有回報,資產配置是先設定自己能夠付出多少,而不是先定股債比例。

 

那麼資產配置是否就是分配幾多錢去做投資?不是的。你用十萬元作投資,是否就比用一萬元作投資付出更多?不是的。

 

投資的付出,是資產能承受多少風險,具體例子可以是單年最大跌幅,即是資產下跌超過多少%,自己便會寢食不安,自己便會改變投資策略及資產配置。一萬元的投資可以比十萬元的投資有更高風險。

 

如何考慮投資的付出?本站有大量文章,自己爬下文,以下是必讀:

 

 

個人投資者的波幅是10 減年歲第一個十位數字

 

整體資產的綜合回報及波幅

 

強積金的風險級別

 

 

當設定了自己願意的付出,然後才開始「選擇」投資策略。

 

投資世界是高付出能有高回報,對應高付出,便可選擇回報的投資物及投資策略,內容普遍是股票;但如果只能有低付出,便選擇低回報的債券及現金。

 

這種按付出選回報的操作,是資產配置的第一步,亦是最多人忽略的一步。其實大家只要問能付出多少,之後回報自然便來。

 

當制定了自己的付出,投資策略便多姿多彩。最簡單的,人人一學即會的,就是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 策略性資產配置,本文簡稱SAA。

 

大家耳熟能詳的100減年歲作為股債比例,就是SAA 的設置方式之一。SAA的重點在於re-balancing 再配置與及diversification 多元化這兩大操作手法。

 

 

Re-balancing 再配置是定時或定量去重置股債比例,一邊錨定已設定的付出,不令資產遠離之前的設定;一邊有高賣低買,增加少許回報。

 

Diversification 多元化是利用不同投資物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在同一回報下,降低資產的波幅。倒轉便是在同一付出下,可以有更高回報。股票及債券是兩種關聯性差異較大的投資物,例如2020年香港股市下跌,強積金港股基金於2020年1月至6月下跌 11%,反而港元價券基金回報是 +4.5%,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小結:

強積金是封閉體系,強制性供款有入冇出。用「選股」心態炒炒賣賣是無法管理強積金,因此強積金受香港大眾忽視了20年。

 

強積金反而十分適合「資產配置」,有不同地域的股票、債券及貨幣可供配置,有不同投資經理,又有不同開支與及服務水平,各基金亦有不同的回報及波幅,讓大家運用「資產配置」時更得心應手。

 

下文續

 

 

 

 

 

 

IMAGE SOURCE: fool.com/GETTY IMAGES

2 comments
  1. 很久沒有貼不同方法的每月的基金表現比較,
    還是我漏看了?
    加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