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珍藏的TAA

私人珍藏的TAA

 

先閱前文:疫情下的投資賺蝕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是近代最當時得令的投資方式,可惜香港人的投資方式只自限於聽消息及選股,日日依賴「新聞」去做投資決定,莫講話smart betarisk parity,就連就快過氣嘅價值投資,都仲未普及應用。

 

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 是投資於性價比(回報/波幅比率) 較好的投資方式,將股票及債券作出簡單配置,像強積金的預設投資策略,已經滿足了很多人的投資需要。由SAA 60/40 延伸出來的資產配置策略,例如 permenant portfolio 及 gorden portfolio  加入多元資產作為變化,進一步提升性價比(回報/波幅比率) 。

 

而由Fama&French 的 three-factor model 而起的 style、factor investing、smart beta 等等投資方向,將投資回報分拆斬開,皮肉分離一件一件來研究,漸漸形成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用飲酒作比喻,舊式選股就像劈酒,用酒精(回報) 去自我滿足為主,對酒質無要求,只要夠「哽」,飲得醉就是爽。

 

二戰後,財務經濟學術開始萌芽,投資人仕開始究投資方法及注意品味,例如公司帳目、基本因素、盈利預測、價值分析,像鐘情法國fine wine 紅酒一樣,又terroir又單寧,對酒質有要求,要飲得又儲得。

 

近代的ETF 及SAA,像蒙著眼說愛你飲新世界紅酒打敗法國上等人一樣,盲拳打死老師傅,一隻2800.hk 及一隻SPY 叫9成專業全職資深基金投資經理收皮跳樓,散戶師奶在手機一指一股可以買下全世界。

 

到了TAA 年代,品味飲品不止於紅酒,還有白酒、甜酒、氣酒、清酒、威士忌、咖啡、奶茶,各式各樣的多元投資方式,令人只能用「大觀園」去形容(見John Cochrane 的 factor zoo)  ,爭妍鬥麗,好不精彩。

 

 

 

筆者流連於「TAA zoo」,於大觀園內樂不思蜀,每天都有新驚喜。

 

筆者參觀完大觀園之後,偶而帶了一些手信回港,為強積金投資帶來一點色彩。暫時一共有12招,連同一些變化,大致的回報/波幅表現如下:

 

年均回報 按月波幅  年均回報/按月波幅 
大包圍 3% 3%        1.00
平均線 4% 4%        1.00
回報波幅優化 5% 4%        1.25
價值平均 5% 3%        1.67
移動平均 7% 4%        1.75
動力投資 8% 4%        2.00
雙重動力 10% 4%        2.50
波幅追蹤 9% 4.5%        2.00
綜合配置 10% 3.5%        2.86
多重戰術 11% 3.5%        3.14
目標波幅 5% 2%        2.50

 

 

上次參與了BCT講座活動,有搞手問筆者平時如何投資,令筆者一時語塞。因為平時絕少與人交談強積金以外的個人投資。一來完全無買港股,沒有機會與人討論名字古怪的新股;二來個人投資的TAA 以ETF 來操作,個別股份亦只是factor investing下的排列結果,沒有像操作單一股票一般,盯住價格上上落落。

 

強積金第10、11及12招的回報/波幅比率達到3 ,已經好叻仔,但於強積金以外的個人投資來說,比率只有3的話,基本上不入流。筆者的個人投資的TAA 收藏,以回報/波幅比率為3 作開始,真正放錢投去策略內投資的話,比率起碼要比率達到5以上。

 

一般來說,個人投資的TAA 策略,回報/波幅比率 4至6 為正常TAA投資者常用的策略。例如第10招背後的VAA 及DAA ,經筆者調節後用於個人投資,比率為5 左右,見下筆者的私人投資TAA 策略收藏

 

 TAA 策略 年均回報 按月波幅  年均回報/按月波幅 
1 31.00% 3.80%           8.27
2 6.80% 0.90%           7.56
3 8.00% 1.10%           7.27
4 40.00% 6.00%           6.67
5 7.30% 1.10%           6.64
6 11.00% 1.70%           6.47
7 16.00% 2.60%           6.15
8 20.00% 3.30%           6.06
9 9.50% 1.60%           5.94
10 27.00% 4.70%           5.74
11 17% 3.00%           5.67
12 12.00% 2.20%           5.45
13 19.00% 3.50%           5.43
14 17.00% 3.20%           5.31
15 9.00% 1.80%           5.00
16 6.50% 1.30%           5.00
17 13.00% 2.60%           5.00
18 11.00% 2.20%           5.00
19 11.80% 2.40%           4.92
20 17.00% 3.50%           4.86
21 19.00% 4.00%           4.75
22 9.00% 2.00%           4.50
23 11.00% 2.50%           4.40
24 14.50% 3.30%           4.39
25 8.50% 2.00%           4.25
26 7.50% 1.80%           4.17
27 7.00% 2.00%           3.50
28 9.10% 2.60%           3.50
29 24.00% 7.00%           3.43
30 17.00% 5.00%           3.40
31 6.00% 1.80%           3.33
32 5.00% 1.50%           3.33
33 15.00% 4.50%           3.33
34 9.80% 3.20%           3.06

 

 

筆者搜集私人投資的TAA 策略的過程,就好像挖掘化石一樣,可遇而不可求。

 

一般香港教班阿sir 的投資策略,只有幾個月或最多幾年的跨度,回報/波幅比率有2、3 已經自吹自擂;外國要付費的零售TAA 策略,比率一般有3至5,俾錢就有得跟隨。第10招原型的DAA 及VAA,回報/波幅比率大約為5,大家估下於上表排第幾?答案是第18及19位,屬於外國零售TAA 策略的頂級水平。

 

有些人覺得筆者的12招強積金策略又難又麻煩,其實12招強積金策略相比起上表的34個不同策略,真是九牛一毛。強積金的TAA ,是筆者按強積金的環境及香港人對TAA 的認知程度,簡化又簡化後的結果。大家當中有些閱讀完前文關於第10招,已透徹了解DAA 及 VAA 的話,可以自己開啟發掘TAA 的旅程。

 

上表內回報/波幅比率6的TAA 策略,見到其身影已經十分難得,例如第4位的TAA,年均回報40% 係唔係好勁?仲要係由2000 年開始,經歷了20多年至今,未見過單年負回報,筆者都是掹衫尾認識一些外國投資高手,由他們這些世上民間頂級高手點化之下得來,稀有難得。更甚者,回報/波幅比率達到7、8 的TAA 策略,更是像傳奇一樣的存在,這麼多年的努力,筆者至今只收集到3個。

 

 

其實有幸於呢個MPFDIY.com 網站寫左文章咁多年,令大家都能夠對回報及波幅有個概念,感受得到上表所列出的回報/波幅>7 的TAA 策略係咩嘢境界。

 

筆者初初見到比率>7的傳奇TAA策略,都唔相信自己隻眼睛。再者,以筆者謹慎懷疑的投資心理,上表每個TAA 都要穩健地橫跨起碼10年及大上大落的經濟周期,觀察及嘗試了3、4年才大舉運用,過程就像觀察及嘗試運用強積金的12招一樣。

 


 

小結

 

這三十幾個回報/比率 > 3 的TAA策略,極具欣賞及收藏價值,像頂級紅酒般陳年20至30年絕對無問題,即使搜集收藏時需要大量的付出,但日後的收成將會十分可觀。

 

期待有生之年,能夠見到9、10比率的神級TAA ,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去到咁痴線,已經無朋友,更難覓知音。想起一首歌,憑歌寄意,一邊把酒聽歌,一邊欣賞豐饒的策略回報,與及輕盈的波幅。

 

——————————————–

在每處泥牆上 也有我夢想
我揮筆寫上 期望個個傳揚
在每處泥牆上 也有我夢想
讓世間立刻震動 怪我沒志向
心中不覺異樣 不要世人明諒
所走的新路 是平常無人願往

常人醉心的理想 於我絕未欣賞
常人愛的是俗色脂粉 卻非我心景仰

在每處長橋上 也有我夢想
以小刀刻上 提示我里程漫長
在每處長橋下 我肆意踏江
但我知岸的兩面 怪我甚魯莽
千夫指我叛逆 可笑世俗眼光
祇睇到表象 便隨時胡言亂講

常人醉心的理想 於我絕未欣賞
常人愛的是俗色脂粉 卻非我心景仰

 

 

 

後記

 

公益性的強積金投資歡迎討論,本文內私利性的個人投資,旨在引發大家對TAA的興趣,不作討論。

 

 

 

 

Image from Sergey Zelinski/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 comments
  1. 可唔可以分享下有咩工具或者方法可以做taa 嘅backtesting?

Comments are closed.